2010年2月26日,我們在台北士林翠山莊時,李前總統登輝先生說:「我是 不是我的我。」這是從聖經新約加拉太書體悟出來的,「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2:20)他說:「小時候看見祖母過世,我就一直在探尋『人為何會死』?體會出:『不知死,焉知生』的道理。」又說:「後來結婚後,和我太太去教會,對於《聖經》裡有很多沒法理解之處,我就和我太太一起兩個人把聖經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終於了解『耶穌釘十字架』是一種對世間人的愛;所以我說:『信仰,是國家領導人最重要的條件。』」
立昌只贈拙作《為下一代開出路》壹本給李前總統,他從客廳走進去裡面拿了一疊書出來回贈給我們,並且拿起筆來工整地寫下贈書的對象和他的簽名。
李前總統拿起《經營大台灣》,翻開第230頁,說:「當初我到中興新村擔任省主席不久,即提出『建立八萬農業大軍的觀念與作法』,改進農村新面貌,增加農民信心,提升台灣生產的米量以節省國家的外匯;事實上,那是我從〈以西結書〉讀到:『上帝對枯骨說:我必給你們生筋長肉,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結37:5-6)中體悟出來的。」又說:「八萬是從當年八十九萬戶農家中建立『十分之一的核心農戶』,培養這些農民具有專業,成為台灣農業的生力軍,來領導台灣的農業,讓台灣的農業生產能夠自給自足。」還有他認為台灣的溪河是項重要的水資源,說道:「我最想做的是『伏流水』,把溪流的水收集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既可回溯美化環境,又可在乾旱期發生作用,就是不要愚蠢到任其流落海裡。不過,後來民主改革的事比較優先,所以,『伏流水』的工程就暫且擱置。」可惜,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後,年輕貴族忙著當開放社會的敵人,李前總統嘆口氣說:「真的是太浪費資源了!」
李前總統提到,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總統猝然辭世,他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只能跪下來禱告,祈求上帝賜他智慧和力量,最後決定:「面對一切艱難險阻,扛起重責大任。」他拿起《最高領導者的條件》說道:「回顧這生,我發現不論面對多麼艱難的環境與考驗,『信仰』都能給我力量,以及衝破難關的意志;擔任總統期間,『信仰』也是我最大的原動力。『信仰』應該是領導人的最重要條件。」
內人丁玲虹說論文要寫〈李登輝的基督信仰及其民主實踐〉,李前總統拿起《台灣政治家 李登輝》這本書說:「丁小姐,妳可以先看這本書。」翻開來就看見柯義耕(Richard
C. Kagan)先生寫的前言:「李登輝常以禪宗和聖經的先知自我期許,想讓台灣成為一個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不必害怕受到國外軍事、經濟或文化侵略的地方……,打造一種以『道德認同』—而非族群認同—為基礎的文化,以創造一個更富創意、更合乎自然的世界。」玲虹真的逐字讀,3月19日就讀完這本從他生長的環境說起,童年→戰爭、婚姻與基督教,及至塑造新台灣的歷程,獲得撰寫論文的驅動力;不但讀了二十幾本贈書,還循線到草屯教會,再去訪談張老牧師,取得1984年2月5日李前總統「心意更新」證道稿的錄音帶。
時任省主席的李前總統以「心意更新」為題目。引用保羅寫在羅馬書12章2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在「證道內容」中,則談到六個子題:「一、新約時代與舊約時代之不同;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三、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四、人生的轉折點;五、愛;六、祈禱。」第三點「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就是「我是 不是我的我」的基礎。(丁玲虹,2012:76)
李前總統說:「其實,二戰時,我經歷過生死的關卡,對未來人生的規劃,只是想在學術上有所貢獻,從來都沒想到『從政』這一條路;但是,經國先生一直在給我『牽』,給我有機會一路從政務委員/台北市長/省主席/副總統/總統的職位,來服務百姓。所以我想到尼采的書,也認為駱駝不會變成獅子,獅子也變不了超人,我從沒有去爭取任何的官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蔣經國牽成的緣故。」又提到他當台北市長之初,有一天下班回家,看見經國先生坐在客廳,問他市政的事,是否有遇到什麼困難?連續好幾個禮拜之後看我上手了才沒來。李前總統說:「知道被任命台北市長時,我就自己用功,我首先把日本岩波出版社的《現代都市政策》買來,就拚命地讀,研究市政要如何做。其中最有研究的就是神戶的經驗,以此來建立台北都市經營理論。」(郭立昌,2014:96)有人牽成,自己還是得努力才會有成果。
立昌由於生長的環境使然,使我學會從別人的著作中吸取知識,融入於實用之中—如同莊子所言:「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善養己知之所不知也。」因此才能在一無所有之中建立台灣的精密工業基礎。本人又因為親戚中就有三位出家人,老是聽他們講,不如把那些經書都拿來讀過一遍;1979年到美國協助客戶發展「衛星接收器和有線電視」產品,基於需要改善英文程度,而和牧師讀了一遍聖經,更從巴恩斯諾伯買了一堆書來看,算是對於工商科學及文史哲皆略有涉獵。
李前總統提到他少年時讀過一本《衣服哲學》(Sartors Resartus),作者蘇格蘭哲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 1795-1881)的觀點啟發了他的心靈,尤其是其中的一句:「新衫若還沒做好,就丟掉舊衫,不只愚蠢,更是危險。」在他主政期間,經常浮現在他的腦海。他建議我們應當去找《衣服哲學》來看。
卡萊爾說:「衣服是絕對需要的,它們使得我們成為人。人只有靠著『象徵(衣服)』才能生活和工作,也只有靠著象徵才能謀生,才能工作得有效。因此,即使是這個世界的『舊衣服』—它已經過時的形式和教條—也應給予尊重,看看它們曾經在人類的發展上擔任過何種的角色。是故,我們不得不提防這革命精神的莽撞,以及過去所有的急躁狂妄行動。『在新衣服還未準備好以前,就把舊衣服丟掉,這不表示進步,而是過於偏激,這會墮入赤裸和無政府狀態。』」毋怪乎,我們在1990年代經歷無數的挫折,卻也很快的就有機會再起,就是主政者懂得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我們的「社會責任投資、富裕台灣計畫」能夠一步一腳印向前推進。
卡萊爾又說:「當我們注視著上述的『象徵』時,可以感覺出『天地的主宰』是藉著這些象徵而彰顯其自己來。愚蠢的人只看到這個象徵,認為它的存在就是為著它本身,把它看成是某種『絕對的事實』,也因此從而依附在那上面。然而,聰明人看這個象徵時,明瞭它只是個象徵而已,於是穿透到它的裡層,去尋找它內面的『絕對事實』,或者是它所象徵的精神上的事實。進而感覺出道德生活最高的主張,感覺到我們責任的意義,以及事物必需的精神性質。」—就是一種稱為「優質意識」的東西—其具有不可毀滅的真實性。
社會學家卡爾‧巴柏(Karl Popper, 1902-1994)認為「開放社會必有其敵人」,他稱之為「年輕貴族」。年輕貴族以話術,奪得象徵,甚焉者穿著舊衣服還揚言燒掉它,宣揚飄流思想,導致海島的國際之路,越來越狹窄坎坷。部份的年輕貴族則被著舊衫進行權錢掛勾,遂行「非經濟因素干擾」產業傳道人,而被國際交流平台稱為「貪腐集團(the Entities of Corruption)」,造成劣質意識氾濫成災,海島內兢兢業業的普通老百姓則茫然不知所以。
不過,多少時刻裡,勇於冒險且有見解的裁縫,拿起針線修補舊衣服,期望普通的老百姓皆能穿著舊衫安居樂業。裁縫即使受到年輕貴族的迫害,被刻意以布幔隱藏;然而繫在衣裡的那顆明珠,卻仍然在黑夜裡透出光芒,直到大眾的眼光都投注到這件發亮的『衣裳』,海島才又出現轉機。在這之前,裁縫的工作好似漫無目的—即使他樹立了標準、建立了協定,甚至於建造了新天新地,造成了全世界的改變。卡萊爾認為:「並不是時間帶來改變,而是因為裁縫的努力而在時間裡有了改變。」
《衣服哲學》(Sartors Resartus)同樣地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比起以前讀過的受益更多,也同時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貢獻已經如同金剛不壞的種子,在永遠作用的宇宙裡起了無限的作用,它已經長成一座無垠的鐵杉森林。」
李前總統前幾年還全台各地去提倡「心靈改革」,期望消滅劣質意識,提升優質意識。同時,推動「第二次民主改革」,期望區域均衡發展/資源公平分配/權力還給人民,強化地方自治。
2013年,我們又收到九十高齡的李前總統親著的《21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他從回顧20世紀資訊科學的誕生、社會主義的實驗,以及第三世界開始在人類的歷史登場拉開序幕。期許台灣人應該終止「飄流思想」,他認為:「政府最基本的責任在確保國家經濟安全,而國家經濟安全的目標在於增進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其中兩大支柱就是『以經貿自主確立發展的主體性』,而『以技術優勢維持成長的動能』。」特別強調:「台灣身為小型開放經濟體,雖然沒有力主導或改變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但國家領導人要有堅定的『發展的主體意識』----」
閱讀了《21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這本書,想起在翠山莊時,李前總統拿到我們在APEC領袖會議貢獻的「重建全球經濟之道」—簡稱「TES」,即我們發明的「科技經濟系統(Tech-Economic System)」,又被稱為「可多國參與的貿易系統」的「經濟復興(The Economic Stimulus)」方案,說:「丁小姐,妳來幫我解釋一下。」
玲虹為他解釋了一下,李前總統馬上融會貫通,回應道:「這是『金融/產業/通路的大革命』,真的會創造很多的工作機會,對台灣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又說:「好加在,1989年澳洲來邀請咱台灣參加APEC,我趕緊找相關的部門來開會,欲加入時遇到攔阻,我還是該退讓的地方就退一步,像你們這種『非政府人士』也能到國際重大會議為台灣開出路。」
李前總統關心的是:「現在政府的態度怎麼樣?」細思他主政的年代,玲虹創業三年的1989年,就有能力借錢給銀行;1990年代因為發明「非現金交易制度」的非接觸式感應產品而挫折連連,但是履仆履起,終至成功地把發明帶至1998年APEC公開發表,在20世紀結束前為台灣準備了一個10兆美元商機的工具。然而,接下來的政黨輪替/再輪替,再也沒有1988/1/13-200/5/20的景況矣。如今能做的,只能祈禱上天垂憐台灣,讓那些年輕貴族懂得拿起李前總統的書來閱讀,洗滌他們的心靈。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在APEC各級會議促成「反貪腐、最佳實例、防止電磁干擾、電子商務、全球通路、孵蛋器、智慧財產權、微型企業、人工智慧…」等議題和法案;著有「公義的經濟社會、社會責任、為下一代開出路、為台灣開出路…」等書。
參考文獻:
丁玲虹(2012)。李登輝的基督教信仰及其民主實踐。桃園:中原大學。
郭立昌(2014)。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台中:東海大學。
李前總統的贈書:
《少年李登輝》,邱定一著,台北;商周文化,1995。
《經營大台灣》,李登輝著,台北:遠流出版,1994。
《台灣的主張》,李登輝著,台北:遠流出版,1999。
《李登輝學校的教誨》,李登輝、小林善紀合著,楊子瑩譯,台北:先覺,2001。
《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李登輝口述,鄒景雯採訪記錄,台北:成陽出版,2001。
《慈悲與寬容-跨越希望的門檻》,李登輝著,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
《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財團法人群策會著,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3。
《『武士道』解題》,李登輝著,蕭志強譯.,台北:前衛出版,2004。
《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李登輝與民主化編撰小組,台北:玉山社出版,2004。
《新時代台灣人》,李登輝著,周美里主編,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5。
《李登輝給年輕人的十堂課》,鄒景雯編,台北:四方書城,2006。
《李登輝與台灣的國家認同》,蔡石山著,曾士榮、陳進盛 譯,台北:前衛,2006。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一)-早年生活》,張炎憲主編,台北:允晨文化,2008。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二)-政壇新星》,張炎憲主編,台北:允晨文化,2008。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三)-信仰與哲學》,張炎憲主編,台北:允晨文化,2008。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四)-財經產業》,張炎憲主編,台北:允晨文化,2008。
《台灣政治家-李登輝》,柯義耕著,蕭寶森譯,台北:前衛出版社,2008。
《出家人與其弟子》,倉田百三著,陳文山譯,高雄:陳文山出版,2008。
《最高領導者的條件》,李登輝著,蕭志強譯,台北:允晨文化,2009。
《李登輝的實踐哲學-50小時的對話》,井尻秀憲著,蕭志強譯,台北:允晨文化,2010。
《21世紀台灣往哪裡去》,李登輝著,台北:遠流,2013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