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昌談心經

心經》是從小即耳熟能詳的經,據說是唐三藏法師玄焋大師所譯,成為漢字260字經文。童年搖頭晃腦背誦的《三字經》早已忘光,惟落教狼稱為當滅之物的《心經》卻難以從腦海中抹去,三不五時就會脫口而出因為曾經抄過壹萬遍,還有把《心經》燙金於名片簿上,在自動化大展贈與國內外參觀者,APEC科技交流展(Technomart)贈予各國來賓和國內參觀者,以及翻譯成英文帶著去參加國際會議送給國際友人。


1959年,甫上小學一年級不久,麻豆的親家公急急忙忙地跑來台南市北區崇安街45號的厝問:「你們可知道阿煌佇叼位?」在那個當權者全力抓匪諜的年代,「阿煌失蹤了」是件大事,可是大家都找不到阿煌。經過一年之後,阿煌穿著和尚的服裝,理了個大光頭出現在厝內。趴在父親身邊聽他講過去一年的經歷,說是先送阿姨去高雄龍虎寺出家之後,自己再去基隆由一位大陸來的和尚靈源法師剃度出家;說著說著,父親口中的阿煌突然頓了一下,然後說:「坤成啊,你不要再叫我阿煌了,我現在的名字是『惟勵---」聽了他們的對話,感到甚為疑惑,於是問道:「『惟勵』是藝名呵?」(因為電影演員都有另外一個名字)這位姨丈看著面前的毛頭小子,笑了出來,回答說:「我又不是俳優(演員)惟勵』是我師父賜給我的法名啦,以後寫信也不要寫『許麗煌』,要寫『釋惟勵法師』才收得到---」臨走之前,他教父親「唵嘛呢叭彌吽」六字大明咒,說是常念保平安;還有留下一張他寫的「心經」,讀了幾遍給父親聽,也囑咐父親常念以趨吉避凶。

結果,六字大明咒立即印到我的腦海裡,拿起那張「心經」瞧了瞧,居然那兩百六十個字馬上烙在我的心板上,再也塗抹不掉。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藏法師玄奘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惟勵法師說:「『摩訶』是大的意思,『般若』指智慧,『波羅蜜多(パラミタ)』指登抵光明的彼岸,光只是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幾個字就能攝妖除魔。」特別交代:「坤成啊,你若整篇心經背不起來,至少最後的『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咒語要背起來,不但可以防小人,日子也會變得比較順遂。」他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自渡渡他,無論僧俗都速登抵彼岸,受到諸佛菩薩的照顧

1965年初,小學六年級時,在中華日報看見新上任的經濟部長李國鼎先生快馬加鞭地在高雄前鎮填海造地,建造「高雄加工出口區」的標準廠房;報導提到:「將有許多國外的電子廠來高雄加工出口區投資----」由於我沒有補習(俗稱放牛班),所以一有機會就溜回家,勤練功夫:騎著腳踏車到利昌找石先生鑄造所需的鋼材,去找阿義刨平,找阿清車製梢子,去五金行賒各種的小五金,做出整組的連續沖模;此外,自製「オクリ自動送料器」,請金泉成陳老板軋所需的銅板,在小學畢業前夕即能獨力製作出精細的「哈多瑁端子(Eyelets & Lugs)」,完全準備好到高雄加工出口區找美國客戶做生意。只是被我認為勢利眼的丘姓導師叫去考初中聯考,又不小心考上了市立初中,耽擱了幾個月;不過,後來還是毅然輟學,在11月踏著星夜,奔向高南公路,期望圓滿我的追夢。

搬到高雄不到三個月,父親就被惡意逮捕囚於新生街;為了養活一家九口,我只得為國民市場鴨肉攤的陳老闆做了一具注水唧筒,幫他美化鴨屍,每天賺取比一般工人多十幾倍的工資。每到晚間,市場門口總會有位大陸來的落魄書生擺了一地的書,我除了看霸王書之外,趁機和他學會「講國語他也和我學台語。彼此聊天的話題,除了談到中國戰爭/鬥爭史之外,我們也聊起了心經

剛搬到高雄時,某日父親叫我坐到他自製的機車後座,車子往很偏僻的鳥松鄉前進,兩旁的雜草叢生,幾乎看不見路;經過顛簸的九彎十八拐之後,機車停在大埤湖的一間只有幾間寮房的小寺澄清寺前。一位高大的婦人出來接待我們,引領我們到其中的一間寮房,敲門,門開了,是惟勵法師在這裡閉關。他們談了半天,臨走時,惟勵法師殷殷囑咐「唵嘛呢叭彌吽」要常念,又拿了一張他寫的心經給父親。可惜,父親對於他的連襟的善意提醒置若無聞,因而無法化解面前的災厄。

大陸書生說:「心經是人生的總括。」意指那260字就包含了人生所見及不睹的全部。又說:「開宗明義即說『觀自在菩薩』,重點在於『有看的意思,也有審度的意思,如孔子所言:『視思明』,內外都要看得清楚內觀其心/外觀其形/遠觀其物,心形物三者皆悟才可能『自在』,才會昇華至『菩提薩埵覺悟有情的境界。」

1982年遷居臺北時,因緣俱足,居然在信義路的十方禪林巧遇當年的大陸書生,這位南老師笑道:「哈哈,我們真是有緣啊!」談起當年沒講完的「自在」,他提及莊子所言:「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莊子‧齊物)人若能夠「無念虛靜」至「疾雷破山風而心不驚」、「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大約就可以達到「自在」的境界。

感謝上天,在年輕時賜我良好的視力,而能夠飽覽群籍,除了專業書籍之外,能拿到手的都至少看過一遍,只有《老子道德經》和《莊子》越看越不懂,所以有空就拿起來看過一遍又一遍;因此,和南老師談過一次又一次,般若味重重,似乎永遠談不完,談到有一天他說要去加拿大,只好作出個結論。最後的結論是,「觀自在菩薩」並非指某人或某尊神祇,而是指事意即:「內外皆明,萬法自在,覺悟有情,自渡渡他。」

聖經》新約有言:「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faith)』沒有『行為(deeds)』也是死的。」(雅2:26)佛經的末了都有一句「信受奉行」,可見「」與「」是並行的,而且「」的比重應高於「」;因為沒有「」,一切都流於空談,就是「死的(is dead)也就是毫無益處。所以,《心經》的第二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其「行深」就很重要矣。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64)要走千里遠,必須踏出第一步;而且還得一步一腳印,步步相續,無有間斷,才可能到達目的地。所以,不僅「」而已,還要「行深」到有智慧登抵彼岸時,才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係指「色、受、想、行、識色指身體/外在,其他四蘊指心/內在;所以,「五蘊皆空」指內外皆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豈能生,進而達到「無欲而天下足」的境界。古云:「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道德經33)無欲才懂得知足,才會感到富有;這一切都必須「勤而行之」,才有成就的一天。西哲伊壁鳩魯(Epíkouros, 341–270 BC)說:「人生要快樂,就追求比較容易得到之物例如一塊粗糙的麵包和一杯水比大餐容易得到,就比較容易滿足,也就容易達到快樂的境界。」

色蘊」指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五境「色、聲、香、味、觸」,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12)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皆與「色蘊」有關,佛家的《緣起論》論及「性空」,稱萬物皆托緣而生,緣聚則生,緣滅則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翻開即見「楊枝淨水讚」,曰:「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燄化紅蓮。」《六祖法寶壇經》第一行由品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漢代大儒董仲舒曰:「性者質也,善出於性,然性不全善也,如米出於禾,而非全為米也。」(春秋繁露)

五根與人的「五臟」和「精神魂魄」皆屬正相關,是故先聖先哲的教導不可不慎也。目若不多視,其魂在肝;耳若不多聽,其精在腎;鼻若不多聞,其魄在肺;口若不多言,其神在心;身若不亂動,其意在脾。所以,非禮亂視,傷魂傷肝;非禮亂聽,傷精傷腎;非禮亂聞,傷魄傷肺;非禮亂言,傷神傷心;非禮亂動,傷意傷脾。五根加「意根」為六根,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塵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需審慎。聖經新約有云:「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Your body is a temple of the Holy Spirit)」(林前6:19)既是聖靈的殿,就應謹慎自守,以戒為師。總之,「色蘊」經由「受蘊」接觸到「六塵」觸動內心的感受,感知外境的存在,再左右了人們的意志。「想蘊」則經由六根所托緣而生,進而產生各種的反應例如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可能起所謂的三毒貪瞋癡,導致事情的複雜化。「行蘊」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反應,隨著「想蘊」接踵而至,當內在感受順境即起歡喜心,而陷於逆境則起哀惡心,可能反應在行為上,甚者鑄成不可彌補的大錯。當根塵境緣動時,「識蘊」即起瞭解和分別: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作用,且與色蘊、受蘊、想蘊和行蘊相互作用。

人生有八大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等,離苦得樂之道在於:「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44)學習「觀自在菩薩」,離相而體悟空,進而明心見性,了得本來面目,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據說「舍利子」是佛陀的弟子又稱舍利佛;不過,數十年與一些修行人往來,個人認為應解釋為「修行者」比較貼切。筆者內人的祖母釋傳智法師(俗名丁吳瓶),一生慈悲為懷,散盡家財,弘法供僧,圓寂火化之後,留下結晶物俗稱「舍利子」,經過每日清水供奉之後,還會成長,令人嘖嘖稱奇。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是「不離無差別」的意思,因為空為色體,色為空用;若色離於空,即不成色,空離於色,色亦難顯現;色與空二者相倚伏,色相是具體存在,因緣聚而生,緣滅則性空,兩者既不相離,又不相異例如木頭和櫃子,外觀是櫃子卻是由木頭組成,二者看似兩樣東西,其實本質一致,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外在的「色蘊」不離於空,內心作用的其他四蘊「受、想、行、識」,亦不離性空而存在,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莊子說:「粗而不可不陳者,法也。」(莊子‧在宥)道者,精也;法者,粗也。然而,法豈能盡棄哉?法能產生規範和導正作用,惟須施以言教,故曰:「粗而不可不陳者,法也。」「諸法」有世間法和非世間法,世間法者,道理、典章、律令、制度、原則、方術、技巧也,五蘊亦在其中矣。非世間法者,四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星雲法師說:「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死的由來,佛教說為『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循環相續的結果。也就是說,有情眾生由於一念『無明』,因而造作各種『行』為,進而『有』及『生』,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因此稱為『十二因緣』。」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完成這六種法門,就是圓滿從「人」成就到「佛菩薩」的一切條件;換句話說,只要從布施做到圓滿般若,就是功德圓滿時,也就是萬德莊嚴,成就佛菩薩了。從六度萬行中,就能逐漸了解:「法有千萬種,學不完的;修行者若要圓滿從『凡人』到『』的一切條件,必須修『心』因為萬法唯心所造。」故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十二因緣始於「無明」,終於「老死」,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週而復始,流轉生死;所謂「無明」,係指愚痴/盲目的意志/矇昧的衝動/知見不明,以及迷暗而覺性未開時的狀態。因此,返自觀照本性,心形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契入法性之體,成就無礙法界,滅除無明,故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六度萬行即是行菩薩道,始於「無相布施」,進行「清淨持戒」、「無生忍辱」、「加速精進」、「智慧禪定外離相且內不亂,終於「圓滿般若以絕妙智慧圓滿人間事業,達到意不顛倒、降伏妄心的境界,且能辨明常與無常,自性清淨,湛然常寂,身無所憂,心無所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故曰:「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過去世莊嚴劫、現在世賢劫、未來世星宿劫」稱之為三世。三世諸佛即三世之三大劫中,每一大劫都有成住壞空之八十個大小劫,其住劫之二十小劫中就有千佛出世;而這些佛皆依止於「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者乃指成就佛果,大般若經云:「出世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故名為證,後智通達,故名為得。」修出世法即是修般若波羅蜜多,能真實了達般若波羅蜜多,方證般若微妙奧義,方得「後得智」,一切事皆通達無礙。姚秦三藏法師鳩羅摩什曰:「梵文,遵古不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是印度梵文,意即「無上正等正覺」,謂自性見三身法身/報身/色身,發明成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最重要的是,一切法皆現平等相,無有差別,在因為智,在果為覺,極果超因,故云無上。而曰:「三世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猶記先父被威權單位羅織協助匪諜罪名而面臨苦厄時,釋惟勵法師再三交代:「坤成啊,要念《心經》呀,至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個字,就能使你逢凶化吉;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先父的下場至今想起依然心痛;不過,那個旁觀的小子卻在晦暗的年度裡每天念著整篇的《心經》,終於在奮鬥一年之後,真的和美商全球電子公司做成生意,還與客戶一起成長,幫客戶以「AVNET Inc.」之名回紐約證交所(NYSE)股票上市成功,創建台灣的精密工業,被威權者稱為「台灣精密工業之父」,證明活著就有希望,也印證惟勵法師所言不虛。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在APEC部長和領袖會議促成「反貪腐、最佳實例、防止電磁干擾、電子商務、全球通路、孵蛋器、智慧財產權、微型企業、人工智慧」等議題和法案;著有「為下一代開出路、公義的經濟社會、社會責任、W型社會、為台灣開出路」等書。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pklctpp.blogspot.tw/2018/04/blog-post.html (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http://ldinvention.blogspot.tw/2018/04/trd.html (感應式交易讀取裝置(TRD)
http://apec-experiences.blogspot.tw/ (To Meet the Bogor Goal by TES)
http://tnews.cc/07/newscon64680.htm (黑手博士的政治啟示)
http://tnews.cc/07/newscon63381.htm (ETC交通工具電子付費裝置)
http://tnews.cc/07/newscon56044.htm (APEC科技經濟政策講師)
http://tnews.cc/07/newscon86121.htm (APEC 2018高峰會之數位經濟)
http://wtgtintwn.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html (郭立昌論科技力)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欣見六堆木炭

郭立昌論醣烴之爭

從國民市場談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