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價值

商品的價值,第一要件:「外觀一定要好看!」只要外表好看,一定能吸引客戶,進而廣事招徠。
巴爾本(Nikolai Balben1690年在其《貿易論》提到商品的價值」時,認為:「一切商品的價值來自商品的用途,商品的用途在於滿足人們的需要。」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在其《國富論》中認為:「商品的價值是在市場上由供需雙方議價來決定的,往昔商品本身經常用來交換其它商品,惟當錢幣成為人們常用的交易媒介之後,商品的價值就以錢幣來衡量,金錢的數量決定可以購買多少商品數量的依據。」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在《資本論》提及「構成商品之先決條件是靠人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商品的價值是歷史的產物,例如煤炭,起初只知道可作燃料,後來知道還可作染料,隨著文明的演進而被用於電子工業,產生出更高的附加價值。
就拿1966年時國民市場裡陳炎登的鴨肉來談,當他真本真錢地把鴨子原本的乾乾癟癟樣子呈現在攤子前面,客人走過去連看也不看一眼,因為客人在遠處就以觀察的態度在評量這隻鴨子,在打心中的分數,當漸漸靠近時,那種醜樣子在心中的負數力道愈來愈強,從遠處的強力盯視,到近處的游光掃瞄,皆因沒有好的外觀,而促使客人揚長而去供應方無法吸引需求方的興趣,鴨屍變成無沒價值的商品。
大家都知道「鴨肉的用途在於食用」。不過,好不容易,走過來的客人,匆匆走過去了,買賣沒做成,鴨子還掛在攤上,賣方心裡的難過可想而知!可見任何買方皆會以外觀來決定購買與否?商品之任何的美好外在,總會吸引買家出手,其價值才會出現。陳在長年坐冷板凳,客人觀察他,他也觀察客人,當然他知道自己的商品缺點,圖思改善,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當有人能解決他的問題,而且在一天之內時,他的商品鴨屍」,從一陣青一陣白,乾又癟,轉化成為白白胖胖、晶瑩剔透的「鴨肉」,一個早晨,他就在國民市場裡揚名立萬,從此錢財滾滾,再也回不去以前清淡但悠閒的生活了。
鴨肉量的需求日日增加,原來只負責吃飯的兒女,一個個都被拉下來幫忙,還是不夠,只因為我為了維繫一家人活下去而幫陳做的「注水唧筒」注水於鴨屍的皮下,使其外觀改善了;我鋒利的「鋼鋸細刃」,則改善了鴨脖子的傷口,讓在吊鉤上的死鴨子,像極了童話故事裡的睡美人,只因這一外表的改變,就改變了陳的鴨肉攤,使他的鴨屍成為有價值的商品,進而改變了國民市場的生態,讓陳也成為後來的華僑,可見一個小小的改善影響之深遠。佛家認為「眾生愚痴」,亦可以從這個鴨屍商品來獲得印證。
我的「勞動」也變成有價值的商品,每天換得的錢,維繫一家九口活下去,等待到幸福來敲門。惟真正獲利的投資人是陳炎登,他買了我賣的東西之後,馬上一本萬利,而只顧外觀的消費者買了陳的鴨肉,用2斤的錢只買到了1.5斤的鴨肉,實際上吃虧了,卻惑於外表而高興得不得了。表面上,真正厲害的投資人也是像陳這種人,懂得用小錢去增值自己,而最傻的消費者是買陳的鴨肉的人,這些道理看起來淺顯易懂,但是人們在絢麗的外表下,往往難於拒絕誘惑而花錢上當。
從鴨肉這個商品談到另一種精神層次的商品。例如陳炎登經常咒罵他的一位親戚許立潢,批評許是「世間的笨惰人、要吃不討賺」,因為許某在1959年拋棄兩個女兒,離開台南的家,去基隆出家當和尚,過著陳炎登指稱的「騙徒的生活」,而陳某事實上與許某是同一類人,也是同鄉。買賣是最單純不過的事,但是深入探討卻是非常詭異,例如佛教界的騙徒們頂著光頭對來朝貢的善男信女們說:「眾生愚痴!」眾生全都像陳炎登的客人一般,爭先恐後地搶購經過小針注射美容過的死鴨子,花買鴨肉的錢來買自來水,所以佛教騙徒也學著張開絢麗的外表,讓施主(買方)來買其所需,以填補其心靈的空虛。
兩相比較之下,我賣的東西雖然在賣的當下看不出實體及實質的東西,也只花了陳炎登一百元的投資金額,這一百元在陳向我父親訛詐三萬元的比例是千分之三點三,也就是三百分之一,陳拿了三萬元,給我的是一間租金奇貴的新興街2樓小房子,及一間我要自己蓋的甘蔗板小工廠。而我拿他一百元,給他的是大排長龍的客人,爭相購買他注射過自來水的鴨肉,讓他能供兒女讀書,去買阿根廷的護照,甚至成為一筆資金,於幾年之後再來訛詐家父的本錢。各位看了上述的比較之後,是否發現陳是最有眼光的投資人,而他的客人及先父就如同佛家所言之「愚痴的眾生」。
從小我就知道,事實的呈現很難完美,不管是處理一隻死鴨子,或者是做一個小小的電子零件哈多瑁ハドメ, Eyelet)」,都會注重商品的「外觀」,外觀的美好是決定「商品價值」最重要的因素--並非只是用途,因為美好的外觀會促使人們容易接受,當被人接受時,接下來的事也就比較好處理,衍生性價值鏈才會出現。
而一些聽過我與陳買賣的故事的後輩,竟然忘記了我一再叮嚀的「實質面」與「道德基準」,踩著時機就大肆投機;可能多數人聽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而不知他更提倡的是《道德情操論。馬克思提到「商品的價值是歷史的產物」,21世紀會有新的商品將改變企業型態,而最根本的價值,並非只是外表而已,而是內涵,一種可以帶給客戶最大利益的東西,讓客人買了你的商品會產生衍生利益的內涵,這個新世紀的商品價值,將隨著時間而逐漸在消費者(買方)的腦裡強化。然而,在內涵強化的過程中,仍然有投機份子會像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所說的「反道德動機」出現,做如同上述陳某的勾當,以外觀惑眾;不過,這些過程中的劣質意識仍會被道德的洪流給沖刷殆盡。
叔本華說:「就『道德』考慮,人類成其為生命共同體的價值是什麼?讓我們思索人類整體及其命運就是需求、乖戾、悲慘、不幸、悔恨與及死亡。」人類若觸發「反道德動機」,必承受道德風險之後果;叔本華認為把貪與惡放到天平上,再將其造成的不幸放到天平的另一端,指針必在中央顯示出兩者是均等的。大自然有其法庭,人類若不能本著道德良知,只為填滿其慾壑,將會如同小舟置身於驚濤駭浪之中。
21世紀是有別於往昔世紀的世紀,就像20世紀之有別於19世紀一般,21世紀人類能做更多的事,也許能夠穿越時空來去自如,這些都必須有懂得過去與未來的先知引領,在先知引領之下,眾生才不至於迷航,才看得清楚真正的商品價值所在,掌握住關鍵讓自己能夠成為增值的人。先知則是信受奉行「天命(The Word of heavenly Father)」的人,義無反顧是其所當為者,即使疾雷震山風,振海仍不能改其志,其仍能乘雲氣、騎日月,認為:「死生無變於己,何況利害之端乎!」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在APEC各級會議促成「反貪腐、最佳實例、防止電磁干擾、電子商務、全球通路、孵蛋器、智慧財產權、微型企業」等議題和法案。
參考文獻:
郭立昌(2005a)。見證台灣四十年台中:磐虹。
郭立昌(2005c)。為下一代開出路台中:磐虹。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pklctpp.blogspot.tw/2018/04/blog-post.html (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http://ldinvention.blogspot.tw/2018/04/trd.html (感應式交易讀取裝置(TRD)
http://apec-experiences.blogspot.tw/ (To Meet the Bogor Goal by TES)
http://tnews.cc/07/newscon64680.htm (黑手博士的政治啟示)
http://tnews.cc/07/newscon66708.htm (談賴清德反貪腐)
http://tnews.cc/07/newscon63381.htm (ETC交通工具電子付費裝置)
http://tnews.cc/07/newscon56044.htm (APEC科技經濟政策講師)
http://tnews.cc/07/newscon66479.htm (賴來賴去很方便)
http://tnews.cc/07/newscon86121.htm (APEC 2018高峰會之數位經濟)
https://lindadin58.blogspot.com/2018/11/apec.html (丁玲虹在APEC倡議的虛實整合)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11/apec.html (經由APEC為台灣開出路)
https://lcipr.blogspot.com/2019/01/tes.html (電子商店系統(TES)及其價值)

郭立昌的論文: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html (資訊社會的三股市場經濟思想)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0.html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糾葛)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4.html (資訊社會的困境及其改善)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16.html (資訊社會的發展及其迷思)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35.html  (第三部門之存在及其發展)
https://lcthesis.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63.html  (倡議型NGO與國際交流平台)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欣見六堆木炭

從國民市場談責任與使命

我的父親與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