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美元
美商瑪特爾公司於 1986 年撤資離台時對筆者說:「因為台灣的民主化和『 國民所得已經高達三千美元 』,所以已經不值得投資 ---- 」這句言猶在耳的話,如今檢視甚覺可笑!原來外商投資的條件有二:「 一是非民主之地,二是國民所得未達三千美元。 」其實 1986 年的台灣仍是戒嚴之地,談不上民主化;剩下來的就是「 三千美元的國民所得 」才是真正的撤資原因。 翻開現今亞太經合會( APEC ) 21 個會員經濟體的基本資料,國民所得未達三千美元者只剩越南和新幾內亞,難道世界之大只剩這兩個國家值得投資?「 三千美元 」是 30 張 100 美元,乃是國民政府遷台,於 1953 年頒布經濟建設政策之後,努力了三十多年才累積的重大成果 — 有優秀的人才、完整的供應鏈等等;居然變成外資企業棄守的原因,實在令人費解? 例如瑪特爾公司當年關閉台灣廠,轉移陣地的首選為馬來西亞 — 因為馬國政府提供了優惠的土地政策及廉價勞力;這家企業和眾多進駐馬國的外資企業一樣,很快就發現馬來西亞分為東馬和西馬,大量企業進駐總人口才幾百萬人的西馬,旋即出現「 缺工 」現象 — 當年我們在新加坡有個服務客戶的據點,去拜訪這些客戶時看見一個共同的景象,就是每家企業都備有大巴以便搶工人。 此外,自從 1966 年 12 月就和我往來的美商全球電子公司,也在那一波出走的浪潮到了西馬。全球電子公司的工廠就設在新馬邊界的柔佛(又稱新山),從新加坡的森林廣場開車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柔佛,不過卻在山路中繞了三個小時才能抵達全球的工廠,大如飛機場的廠房據說連快遞公司都不願意到,設廠幾年連一台「 衛星接收器 」都做不出來 — 同一期間,我們在新店的電梯廠房客戶一個月可以出貨 7 萬台衛星接收器至歐洲市場。我不禁思想起當年來台創業的那個精明的 藍約翰 先生到底哪裡去了?毋怪乎,以「 賠了夫人又折兵 」收場。 飽受缺工之苦的外資企業,很快地想到有 13 億人口的中國大陸,又紛紛轉移陣地,前往他們的理想國,期望抱得金礦歸。如今卻因貿易戰而遭池魚之殃。 2010 年正月期間,我們去翠山莊拜訪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時,他馬上翻開我們給他的資料來看,看到〈 APEC 基本資料 〉那頁問道:「 中國大陸的國民所得已經 3,290 美元囉? 」還搖搖頭一副「 歐卡西內 」貌,我回應李前總統說:「 那是去年參加 AP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