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價值
商品的價值,第一要件:「 外觀一定要好看 !」只要外表好看,一定能吸引客戶,進而廣事招徠。 巴爾本( Nikolai Balben ) 1690 年在其《 貿易論 》提到 「 商品的價值 」時, 認為:「一切商品的價值來自商品的用途,商品的用途在於滿足人們的需要。」 1776 年亞當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 )在其《 國富論 》中認為:「 商品的價值是在市場上由供需雙方議價來決定的 ,往昔商品本身經常用來交換其它商品,惟當錢幣成為人們常用的交易媒介之後,商品的價值就以錢幣來衡量,金錢的數量決定可以購買多少商品數量的依據。」 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 )在《 資本論 》提及「構成商品之先決條件是靠人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商品的價值是歷史的產物,例如煤炭,起初只知道可作燃料,後來知道還可作染料,隨著文明的演進而被用於電子工業,產生出更高的附加價值。 就拿 1966 年時國民市場裡陳炎登的鴨肉來談,當他真本真錢地把鴨子原本的乾乾癟癟樣子呈現在攤子前面,客人走過去連看也不看一眼,因為客人在遠處就以觀察的態度在評量這隻鴨子,在打心中的分數,當漸漸靠近時,那種醜樣子在心中的負數力道愈來愈強,從遠處的強力盯視,到近處的游光掃瞄,皆因沒有好的外觀,而促使客人揚長而去 — 供應方無法吸引需求方的興趣,鴨屍變成無沒價值的商品。 大家都知道「 鴨肉的用途在於食用 」。不過,好不容易,走過來的客人,匆匆走過去了,買賣沒做成,鴨子還掛在攤上,賣方心裡的難過可想而知!可見任何買方皆會以外觀來決定購買與否?商品之任何的美好外在,總會吸引買家出手,其價值才會出現。陳在長年坐冷板凳,客人觀察他,他也觀察客人,當然他知道自己的商品缺點,圖思改善,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當有人能解決他的問題,而且在一天之內時,他的商品 — 「 鴨屍 」,從一陣青一陣白,乾又癟,轉化成為白白胖胖、晶瑩剔透的「 鴨肉 」,一個早晨,他就在國民市場裡揚名立萬,從此錢財滾滾,再也回不去以前清淡但悠閒的生活了。 鴨肉量的需求日日增加,原來只負責吃飯的兒女,一個個都被拉下來幫忙,還是不夠,只因為我為了維繫一家人活下去而幫陳做的「 注水唧筒 」注水於鴨屍的皮下,使其外觀改善了;我鋒利的「 鋼鋸細刃 」,則改善了鴨脖子的傷口,讓在吊鉤上的死鴨子